安徽:西递宏村的沧海桑田
他们的祖先是成功的商人。徽商创造的传奇广为流传,谱写了中国经济史上的一段佳话。
历史上,徽商所经历的黄金时期,约在唐宋年间。当时的徽商从古徽州出发,其经商路线不仅遍布全中国,还曾至抵东南亚,当然也包括今天的印度尼西亚。在中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有徽商,市不成市。”由此足见徽商在中国经济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弹指一挥间,五百年也好似匆匆而过。坐落在黄山市南部的西递、宏村是祖辈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2000年,这两个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自此,徽商的历史成就不再仅仅是当地居民的骄傲,也成为世界历史遗产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十几年前,笔者第一次来到西递。当时,这个村子还没有对外国人开放。司机大胆邀请我来这里参观,只因我是个长着“中国脸”又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人。但是对我提了个苛刻的条件——严谨说话!因为一旦开腔说话,我这个“老外”身份必然露馅儿。因此,我只能默默地在心里表达自己对这个地方的喜爱……一缕缕明媚的阳光透过徽派古民居的天井照耀在脸上,那一刻,我仿佛被掷回时光的彼岸,内心深深震撼,却依然紧闭双唇。
如今,在2011年,我到西递故地重游,感觉这里的氛围与当年有着天壤之别。无须遮遮掩掩,这个村子已经完全对外开放。我们的记者团成员不乏惹眼的白人“老外”,而且每个人手中都抓着沉甸甸的专业单反相机,却可以“长驱直入”,用相机镜头记录下我们在这个村子里的所见,可谓尽情尽兴。
尽管物换星移,小村外围的一泊湖水却一如当年的清澈与沉静。晨雾刚刚散去,碧蓝的湖面映着村头石牌坊的倒影,此情此景,仍似当年,笼罩着神秘的气息。在这个江南村庄里生活过的祖祖辈辈,给世人留下了如许别致的徽派建筑——典雅的外观、精细的内部装潢,沧海桑田的历史瞬间也以层层叠叠的方式留存其中,令人回味悠长。西递村美轮美奂的徽派建筑群,现已成为安徽境内重点旅游观光景区之一。
可以说,西递旅游业的发展已相当成熟。这意味着,自1989年实施旅游开发到2000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再到致力于向世界推广安徽旅游的今天,西递一直致力于完善其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游客的舒适度,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客。在村口,还有一批身着红色夹克衫、训练有素的导游,随时准备着免费引导游客游览村庄。典型的西递之旅包括:零距离探访古老的徽派建筑、聆听导游讲述当地的建筑与历史、走出老宅、徒步经过狭窄的胡同、进入下一个房子——我想,这就是中文所谓的“挨家挨户”吧。
“请看这个祭坛。在徽州文化中,我们始终视对称为美。但这个祭坛却是不对称的,为什么呢?一位戴着白帽子、手持电子麦克风的导游小姑娘抛出了一个问题,随后又自问自答起来。约莫只有两分钟,当我的眼睛还在慢慢适应房间昏暗的光线,导游就已带领大家走出了房子。紧接着,刚才那个房间便立刻涌入了另一个导游和十几个游客。“看看这神坛!在徽州文化中,我们始终认为对称的是最美的……”现在这位导游的声音仿佛是两分钟前的“回音”,同样的情景继续在同样的地方上演,简直可以说是“一模一样”。
这厢,房间的角落里,一个染着金发的姑娘对大家说:;来看看吧!需要点什么?这房子是我们自家的,不用付租金,所以价钱非常非常便宜!所有东西都可以打七折哦!只见这位店主坐在年龄与她祖母相当的古旧椅子上,面前的桌子上摆满了待售的旅游画册和纪念品。
祖辈留下的老房子,是西递村最美的风景,也使这座徽派村落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目的地。历史,对西递来说,绝不只是记在书页上的故事,而是她的呼吸和命脉。西递是历史的遗存,她的价值也恰因历史而彰显。西递的徽派民居,尽管已被政府列为历史遗迹,但居民仍可居住在他们的老宅里,其要求是:为了保护文物,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没有政府的许可,绝不能擅自破坏、改变、或增任何建筑设施。屋主们会从政府获得相应的房屋保养费,并从带团前来参观游览的旅行社获得一部分收入。
这里的居民习惯了向外面的世界敞开大门,每天总有数百名素不相识的观光客,手执相机疯狂地抓拍他们家的各个角落,院子和房间也因此变得嘈杂。尽管如此,房门却是每周七天全天开放,工作时间无限售票。
可以说,上述生活方式,与他们祖先500年前的生活大相径庭。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典型的徽派传统建筑吧。这里的房屋建在高墙之内,看上去有些冷清和平淡。他们坚持“含蓄”的原则,不向外人炫耀财富。家底殷实的大户人家,只会在房屋内部用丰富而昂贵的的雕刻装进行装饰,因此,仅从房屋外观来看,外人完全难以分辨屋主的家庭状况。再想象一下,这里的房子是没有窗户的,在高墙的遮蔽下,光线仅仅来自不大的天井。当年,由于村里的青壮年大都外出经商,留守在家的往往只是老人和小孩,家中的财富当然会招惹强盗和小偷,因此他们建造有窗户的屋子,并辅以上高高的院墙和层层的房门,才感到安全。由此,我们或许可以推断,当地人的祖先性格较为封闭和保守。
旅游,给“隐私”一词赋予了新的含义。在这个特殊的地方,隐私的边界已经跨过第一层院门,“登堂入室”,直至房间和阁楼。
早先,在徽商的鼎盛时期,凭借其主要商品盐、茶叶、丝绸而参与到世界贸易中。随后,随着历代政权的更迭,曾经声明显赫的徽商渐渐走了下坡路,他们的子孙有些甚至失了家业,沦为最贫困的村民。兴起于20世纪的旅游业,给这个古老的徽州村落带来了复苏的生机。随着开放的程度日益加深,当地经济也渐渐跟紧了时代的步伐,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悄然改变。
在一位胡姓盐商(西递大多数人家都姓胡)的第八代传人家中,售卖图书和旅游小册子,而一位当年三品大员(相当于现在的省长)的第八代传人,则在家中出售各色各样的明信片。在位于古黟县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宏村中,当地某大户人家的第八代传人正忙着给家里出售的当地地方史图书加盖印章,这本书的售价为40元。“这本书是由著名专家撰写的,不是我写的。”他说。
由盛而衰的徽商故事中,最悲惨的可能要属汪定贵了。(汪定贵—他的名字的是“定然福贵”之意。)。这名古徽州的富商用百余两纯金给房中的雕刻镶边。在他的宅子里,包含一个小寺庙和若干妾室的偏房。他家设有几层防盗锁,从门锁、木栅到“保安”,一应俱全。他还为自己买了官,相当于今天的市长职位。
可惜,他的后人中没有任何一个得以留在大宅里守业。文革期间,村里拥有豪宅和良田的富商作为地主,是批斗的对象。因此富商的后代便作鸟兽散,远赴加拿大、美国、香港、甚至马来西亚定居了。邻居们为了帮助保护这座宅子,用水泥覆盖了房中昂贵精致的雕饰,并在房前屋后写下标语,最终使之得以留存至今。
此外,旅游,也是古建筑的拯救者。王定贵的豪宅被列入历史遗迹,并在政府和村民的努力下成功复原。隐藏在水泥下的雕刻重见光明,依然泛着微微的金色光泽,记录着当年王家极盛的“黄金时代”。千万名游客曾瞻仰过这座豪宅,无不惊叹于王家当年的财富和宅子所体现的建筑艺术。这座房屋经历的兴衰与嬗变,也正如历史发展的轨迹:生、死、然后脱胎换骨——作为博物馆(或博物馆的藏品),以另一种形式重新面对世界。
漫步西递、宏村,是见证和思考安徽旅游业发展历史轨迹的过程。潮起潮落、跌宕起伏,让我不禁想起一条中国谚语:富不过三代。(我希望贫穷也不要超过三代)。村民们的祖先——闻名世界的徽州商人们,勇敢地翻山越岭、漂洋过海,到世界各地做贸易。如今,他们的第八代传人们,守着祖先遗留下来的老屋和声誉,在家中向海内外游客处售书籍、光碟、旅游宣传册、纪念品和小饰物等。这些古徽州的民居,如今大都改成了旅馆、咖啡馆和出售服装、食品、饰品和明信片的商店。
“现在的生活比过去好太多了!”一位老爷爷如是说。他是西递某大户人家的第八代传人。“发展旅游业之前,我们的生活很困难,如果不是政府的扶持,谁有能力斥巨资修复和保护这些老房子呢?因为游客的到来,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
2011年11月11日
“Ia duduk di atas kursi tua yang usianya setara dengan usia nenek buyutnya.”
Beberapa hari ini mas agus gak posting tulisan perjalanan di papua nugini lagi
Penasaran banget lo mas agus kelanjutannya..hehe
Sobar Castro Sabar ya, saya perlu break dulu beberapa hari biar segar lagi. Dalam waktu dekat saya lanjut lagi 🙂